国务院新闻办就《政府工作报告》解读等有关情况举行吹风会

来源:中国政府网 中国网 浏览量:4815 发布时间:2020-05-23 分享: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0年5月22日(星期五)上午11时30分举行吹风会,请《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图为吹风会现场。中国网 郑亮 摄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胡凯红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今天举办的吹风会。今天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开幕会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这个《报告》大家都非常关注。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我们非常高兴请来了《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先生,《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先生,请他们为大家解读《报告》,并回答大家的提问。首先,我们有请黄主任作介绍。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 黄守宏: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今年的全国“两会”非同寻常,不光是中国的老百姓格外关注,国际社会也格外关注。今天上午,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对去年的工作、今年以来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进行了回顾,提出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宏观政策措施,对下一阶段的工作作了部署。大家有的在现场,有的通过视频看了,都能感觉到现场的掌声和现场的气氛,这说明《报告》受到了与会代表、委员的好评。在来参加吹风会之前,我也看了一下网络上的一些评论,感到《报告》回应了各方关切、反映了各方期待,具有聚民心、暖人心、强信心、筑同心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此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很多方面情况都发生了改变。就《报告》起草而言,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去年年底以来,我们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既定程序进行了《报告》起草工作。《报告》稿经党中央、国务院审议通过后,下发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征求意见,随后根据征求的意见,我们对报告进行了修改。但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全国“两会”推迟召开。根据党中央决策部署,我们最近一段时间对《报告》进行了较大调整和修改。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两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报告》稿,对起草和修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要指示,为起草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报告》起草和修改工作是在李克强总理主持下进行的,国务院其他领导同志给予具体指导。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一次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和审议《报告》稿。

在《报告》起草和修改过程中,李克强总理多次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深入基层,直接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国务院其他领导同志也通过多种形式听取意见和建议。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也不断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社会各界包括广大网民也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特别是疫情发生以后,对于中国的经济走势怎么看、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怎么定、宏观政策怎么办,大家发表了很多的意见和看法。从起草组来讲,我们非常关注社会各界的反映,特别是网民的反映。比如,中国政府网联合25家网络媒体平台以及各地区、有关部门政府网站,第六次开展“我向总理说句话”网民建言征集活动。这些建言侧重点在疫情之前和疫情之后有点变化,从近期来看重点关注是就业、医疗、住房、收入和消费、市场主体等五个方面。中国政府网把精选出来、有代表性的近1400条建言转给了我们。同时,我们对各大门户网站包括新华网、人民网等开通的建言专栏,也组织专人搜集解网民意见。

另外,国务院研究室作为报告起草牵头单位,今年按照近几年的做法,会同科技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召开外国专家建言座谈会。来自9个国家的13位知名专家,从国际视野和国际比较的角度,对中国政府的工作和《报告》起草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应该说,今年《报告》起草历时之长,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少见的。相应的,听取方方面面意见的时间也比较长,听到的方方面面建议也比较多。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不断地对《报告》作出修改。因为形势在变化,国际疫情形势在变化,国内疫情防控成果不断拓展,国内外经济形势也在不断变化。为了更好的把准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更好的回应社会各方面的关切,所以《报告》在不断的进行修改,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在改。最近几天,我们还将根据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继续进行修改。以上是简要介绍一下《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和修改情况。

图为《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中国网 郑亮 摄

关于过去一年和今年以来的成绩和工作,《报告》作了简要回顾。去年世界经济增速是国际金融危机10年来最低一年,国际经贸摩擦加剧,中国经济能够实现GDP增长6.1%的成绩,总量达到99.1万亿元、接近100万亿元,新增就业1300万等,取得这样的成绩是极为不易的,也是很可贵的。本来去年我国经济运行状况到了第四季度,已经向好的方面转化,如果没有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预计今年上半年会比较好,但是疫情使情况发生了变化。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组织开展了一场可以说感天动地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武汉和湖北是抗击疫情的主战场,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对于这一成绩,《报告》里面讲,来之不易,成之惟艰。在座的各位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对这八个字应该都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这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具有驾驭复杂局面的高超能力,具有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坚定决心,在分析判断形势、推动工作方面具有远见卓识,同时也充分展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潜力和抗风险能力,彰显了中国的独特政治和制度优势。

《报告》在分析国内外形势基础上,对今年下一阶段的工作,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就我个人体会而言,理解和把握《报告》下一阶段的政策和部署安排,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注重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把握常态化疫情防控这个大前提。疫情是下一阶段影响我国发展的最大变数。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现在全球疫情仍在蔓延,输入风险始终存在,国内聚集性疫情时有发生,疫情反弹的复杂性增加。当前中国的疫情已经从前一段时间的应急性防控转向了常态化防控,这种局面可能要维持相当长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疫情防控这根弦决不能放松。因为一旦疫情反弹甚至暴发控制不住,整个经济社会的进程又会被打乱。疫情防控不能放松,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又不能等,民生就业的问题也不能等,怎么办?党中央提出,要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确保疫情不反弹。在此前提下,要加快推进全面复工复产、复市复业,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报告》提出的判断和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举措,都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这个前提下部署和统筹推进的。

二是把握“六保”这个着力点。2018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较大的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即“六稳”。今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其核心就是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实现脱贫目标。“六保”是针对新情况提出的积极的、进取的而不是消极的目标任务。有的人讲“保”是被动的、防守的、消极的,实际不是。平常我们的速度跑得快一点,这是进取,往前走。当面对外部强烈冲击时,能稳住阵脚、站稳脚跟、不后退甚至少后退,这本身就是积极的,在冲击过后再往前走。跑得快是积极进取,稳住当前也是积极进取。面对前所未有的冲击,稳住经济基本盘,就是保护社会生产力、保住今后发展的根基。有了这个根基,别的都不怕。兜住民生底线,就奠定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这既是从稳定大局来考虑,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考虑。大家都知道,我们这几年走出了一条民生改善、拉动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路子,所以保基本民生既是保底线,同时也是为了稳住消费、为了经济发展,这是统一的。实现脱贫目标,就标志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贫困地区是我们最大的短板,脱贫攻坚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必须完成的任务。所以今年的各项政策是围绕“六稳”特别是“六保”展开的,这里面又聚焦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展开的。

三是把握脱贫攻坚这个硬任务。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党中央对脱贫攻坚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脱贫攻坚。经过不懈努力,脱贫攻坚已取得决定性成就。《报告》里讲了,到去年底贫困发生率已经降到了0.6%。我国贫困人口已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下达了总攻令、吹响了冲锋号。本来过去这几年每年脱贫都是一千万以上的力度、规模,今年只剩下500多万人,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带来了不利影响,包括劳动力复工受到了影响、一些贫困地区农产品的销售出现困难等等,返贫致贫风险加大。为确保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报告》提出了针对性强、力度大的重要举措。今年中国脱贫目标一定能实现,这意味着中国比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前10年实现,这是中国对全球减贫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四是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中国有14亿人口,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居民消费正在优化升级,拥有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同时中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阶段,有效投资需求潜力很大,这二者结合就是巨大的内需潜力,这是我们大国经济的最大优势所在。只要把这个潜力发挥出来,就能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而强劲的动力。所以《报告》提出,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这既考虑了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需要,考虑了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考虑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怎么实施呢?报告给出了路线图,那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同时也提出了重大举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意味着经济发展有势能,有很多的内需增长点。

这里大家可能比较关注的是《报告》提出的“两新一重”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传统的“铁公机”、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最近一段时间,各方面都认为有必要扩大有效投资,但重点投向哪里有不同看法。《报告》立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提出了把“两新一重”作为投资重点。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经过反复研究考量确定的,同时也吸取了社会各方面的意见,既能促消费惠民生,又有利于调结构增后劲,具有一石多鸟之功效。新基建是促进高质量发展、满足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县城,顺应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县城安家落户趋势,需要支持县城强化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老旧小区改造也是需要的。传统的“铁公机”、水利、能源工程很多也都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所以“两新一重”建设,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以民生为导向的、支撑内需扩大的重大方略举措。

五是把握改革开放这个大逻辑。前一段时间有一些人担心为了应对疫情冲击,我们会不会走铺摊子、粗放增长的老路,会不会采取为维持短期增长而损害长期发展的做法?因为有些措施从短期来讲有利于稳定速度,但是处理不好会留下后遗症。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任务,具体可以采取很多政策措施,根本上靠什么?按照党中央的决策,《报告》明确提出,要用改革开放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依靠改革开放的办法,激发社会各方面的创造力,稳住就业、保住民生,消费自然就有了,消费有了就能拉动市场,就会带动有效投资,就能够稳住增长。改革开放是过去40多年推动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制胜法宝,这么多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这一法宝屡试不爽,现在同样也不例外。《报告》中提出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举措包括“六稳”、“六保”,可以说念的是改革开放的“经”、用的是改革开放的“招”,走的是改革开放的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孙国君先生愿就《报告》起草情况,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

胡凯红:

谢谢黄主任的介绍和解读,下面开始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我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GDP的具体目标,请问这是为什么?另外,怎么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谢谢。

黄守宏:

这是目前社会关注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请我的同事孙国君先生来回答。

图为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中国网 郑亮 摄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 孙国君:

您提出了一个现在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我在来之前看央视的直播间、部长通道,记者提的第一个问题都是关于今年《报告》没有提出经济增长速度量化目标的问题。因为按照惯例,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要提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预期目标的。当然,历史上也有过没提的时候。

今年为什么没提增速呢?实际上,最大的因素就是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性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疫情走势的不确定性。现在全球感染者近500万,每天新增人数仍接近10万的高水平,下一步疫情发展趋势谁都无法预知。二是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疫情是当前影响全球经济活动的最大因素。全球疫情走势无法准确判断,也就相应无法判断各国疫情管控措施会怎么调整。一季度,全球主要经济体已经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很多分析都认为世界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甚至提出衰退的程度可能不亚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各国经济都处于巨大的不确定性之中。

不提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不是说不重视经济增长,不是说要任由经济增速下滑。《报告》里有一句话很重要,叫“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

从当前来说,有两个方面需要增长来支撑:一是今年提出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需要经济增长支撑。按照前些年的经验数据,一个点的增长速度对应大概200万新增就业;从脱贫的情况看,全国有近3000万的贫困劳动力在外打工,打工收入是很多农村居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也是解决脱贫问题的重要途径。如果就业有问题,收入就有问题,并会带来消费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说增长至关重要。二是经济下滑的时候,往往会导致一些风险的出现。比如说金融和其他一些领域,一些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不是风险的风险,可能会因为经济下滑所产生。再比如说基层财力问题,没有经济增长,财力也会出问题,并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所以,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

我们为了防控疫情确实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一季度经济负增长6.8%。但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个代价是必须付出的,也是值得的。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进度加快,整个经济在逐步恢复。从4月份当月来看,工业增长3.9%,用电量、发电量、铁路货运量等指标增长都由负转正,这是一个很好的迹象。尽管有些指标比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投资等还在下降,但降幅在收窄。这些都说明前期实施的政策,比如减税降费、金融支持、援企稳岗等,都正在落地见效。

《报告》提出了一些今年下一个阶段要实施的政策,比如说财政政策的重点是把资金用在稳就业和保民生上,金融政策主要是保市场主体,就业和社保政策重点是把民生底线兜住。我相信,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地,经济会逐步企稳回升,全年基本盘不会有问题,民生也不会有问题。

谢谢。

日本经济新闻记者:

您刚才提到1%的增长带来200万人的就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新增就业的目标是900万人以上,实际的增速目标是4.5%左右,这样的了解比较可信吗?第二个问题是今年个别国家发行金额是1万亿,其中金融市场的预测是3万亿左右,这个实际的发行金额是怎么预计的?这背后有什么考虑?谢谢。

孙国君:

实际上你刚才说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我刚才提到的1个点的GDP增速对应200万的新增就业。这是一个经验数据。在不同的经济增速区间,它对应的新增就业值是不同的。比如GDP增速在6%左右时,一个点对应200万左右的新增就业;但是把这个区间放大的时候,它就不是完全的线性关系。在经济增速相对低一些的时候,政策会重点向稳就业倾斜。这时候1个点经济增速与新增就业的对应关系,和经济增速相对高的状态下是不一样的。

今年的就业压力很大,信贷政策、失业保险返还政策等等,都会和企业稳就业、少裁员挂钩,通过这些办法来把就业底线兜住。今年就业目标适当下调,提出来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是实事求是的。如果今年新增就业能达到900万以上,调查失业率就会控制在6%左右,这和现在的经济形势是相匹配的。

第二个问题,抗疫特别国债发行了1万亿元,市场上有些预期更高一些。广义的财政政策涵盖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等四大预算,在这些盘子里有通盘考虑。因为是抗疫特别国债,它的重点支出一定是“抗疫”两个字,是针对抗疫来发的特别国债,是一种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手段。这个钱一部分直接用于地方的抗疫支出包括补短板的建设,另一部分通过中央财政直接转给地方使用。

就抗疫特别国债来说,这个规模我认为是合适的。因为今年同时还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6万亿元,这些债之间要配合着使用。同时还有预算内投资。我们不能简单的看一项来确定财政政策的力度,一定要通盘的看今年《报告》提出的财政政策,包括金融政策的配合,包括财政政策的执行方式。比如稳就业、保民生的直接责任、直接压力在市县政府,今年建立了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这些钱省里不存截留,直达市县基层,这是以前没有的一种机制。

黄守宏:

我补充两句。前面孙国君先生也讲了,今年抗疫特别国债和财政赤字的使用,是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直达基层,直接惠及企业和民生。关于就业和增长速度的关系,刚才孙国君先生讲,在正常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之间是一种对应关系或者正常的带动效应,但是在特殊时期,这种对应关系就会发生变化。比如一季度中国的GDP下降了6.8%,但是一季度新增就业近230万。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而且在时点上不可能做到一一对应。就业本身有一定的滞后性,在波动的幅度上也不是对应的。要看到,一般情况下的规律和特殊情况下的规律是有所不同的。我就补充这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近期国际上传出了“全球化终结论”、“中国脱钩论”、“撤出中国论”等等,我想请问您怎么看这种论调?另外,中国怎样保住外资外贸的基本盘?谢谢。

孙国君:

每当全球经济出现一些问题或一些小的摩擦时,关于中国经济的很多论调比如中国脱钩论等就会凸显出来。在看待全球化这个问题上,要看大势。全球化是个大趋势。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投资贸易、人员流动的全球化,今天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把时间拉长,全球化一定是给每个国家和各国人民带来福祉的。所以说,中国政府一直坚定不移支持全球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一些小的磕磕绊绊是难免的,但不能因此而改变对这些大方向的判断。

现在包括此前都有一些外资撤出的反映和论调,甚至有些外资在转移。经济在发展,中国的整体发展水平在提高,在不同阶段每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会有所差异。有转出去的,也会有转进来的。比如,受疫情的影响,一季度我国吸引外资负增长,但4月份吸引外资又出现了较好的增长。我们还看到,很多调查包括一些外国商会的调查数据显示,70%以上的跨国企业仍然看好中国市场,决定在中国进行投资。企业认为中国市场是值得长期战略性投资的市场,我认为这是有战略眼光的看法。在这个问题上,要有大的方向性判断,不要被一些小的言论所左右。

我认为,中国有两个方面的优势。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可以说形成了全球唯一的门类最全的配套体系。按照全球的工业分类,大概有41大类、191中类、500多小类,中国是唯一一个覆盖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是全球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每年中国的经济增量占全球的30%,所以这个市场是非常大的。这是从供给的角度。从需求角度看,中国的市场还在扩大。从这两个方面来看,任何人都会看好中国的市场。

今年的《报告》很重视对外开放。一是表明不管世界经济怎么变化,面对的外部环境多么复杂,中国政府都会坚定扩大对外开放,这是坚定不移的。

二是继续推进扩大出口,也要扩大进口。扩大出口方面,既要推进国际市场多元化,比如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占比已经达到30%,同样也要促进出口主体多元化,就是金融、保险等支持政策要更多向中小外贸企业覆盖,包括支持一些新的外贸业态,比如跨境电商、服务贸易试点。

三是支持投资。今年,我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还会大幅缩短,还要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开放,都会大幅拓展。

四是我国营商环境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还要强调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对标国际,打造一视同仁的营商环境。因为公平竞争不仅是外资企业的诉求,也是国内企业的诉求,一定要用公平公正的监管来维护公平竞争。

谢谢。

黄守宏:

客观规律和历史趋势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同样一件事情可以见仁见智,但事实胜于雄辩。对于去哪里投资,企业家是用脚投票,是要“算账”的。企业家最知道往哪里投,最知道怎么投。事实表明,这两年中国引进外资,在国际上速度是快的、比重是高的,今年同样如此。这说明什么?说明外商是看好中国的。

刚才孙国君先生也说了,中国今年在困难的时候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面对困难,我们不是把开放的步伐放慢了、力度缩小了,恰恰相反,我们今年在扩大开放、引进外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包括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开放,增设自贸试验区等。为什么我说要把握改革开放这个大逻辑?因为改革开放的大逻辑是贯穿《报告》始终的,全篇的每个方面处处都有体现。

图为吹风会现场。中国网 郑亮 摄

CNBC记者:

想多了解一下当在准备这个工作报告的时候,从当地的一些反馈,他们是什么样的态度,对于就业,中小微企业和外企有合作。刚才您介绍的时候说得到很多反馈,想多了解一下他们在这个反馈中是有什么样的状态,他们对当地的就业是什么样的计划?谢谢。

黄守宏: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之一,就是就业和民生问题。受疫情冲击的影响,一些产业特别是服务业领域,有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比较困难,有的裁员或者降薪。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提出“六保”并把保就业列为“六保”之首?因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动因所在。保就业靠什么?就是要稳住企业、稳住市场主体,特别是稳住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是实现就业最主要的渠道,80%以上的就业都依靠中小微企业。

针对当前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困难,《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的举措,目的就是为了稳就业。我们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采取了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举措。《报告》里面讲,去年减税降费2.36万亿元,今年在去年的基础上,新增减税降费2.5万亿元。除了减税降费以外,还有一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政策,比如今年要继续降低电价,继续推动网络降费15%。近两年《报告》中的一个热点,就是网络资费不断下降,每个人都从中受益,都获得便利,方方面面都比较高兴。

《报告》围绕缓解当前小微企业存在的困难和就业的困难,在金融方面也有一系列举措,特别是在宏观政策中提出要创新直达企业的货币政策工具等。今年对中国来讲,稳住就业是最重要的,稳住了就业就保住了基本民生,这是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最大的成就所在。包括没有提出GDP增长具体目标,很大程度上就是把大家的积极性、把大家的关注点和精力集中到稳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上来。我们所有的政策都要直击“六保”,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企业。在保就业这个问题上,我们有很多支持措施。

但是大家都知道,今年失业率肯定是要上升的。失业是全球性的问题,全球各国的失业率都远远高于平常年份,对于中国来讲,尽管我们作出最大的努力,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但是失业率还可能会略有增加,失业的人数也会有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我们不仅在扩大就业方面有措施,在加强失业保障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报告》提出,要加强失业保障,确保参保人员应保尽保,并且今年又提出一些新的举措,比如过去规定参保未满一年是不能领取失业保险待遇的,但是今年可以领取。又比如,有一部分农民工在常住地也可以领取失业保险待遇,对一些回到社区和农村的及时纳入城乡低保。

有些人关心我们有没有这个保障能力,这点请大家放心。我们现在失业保险基金结余还有4600多亿元,另外我们还有2万多亿的社保基金战略储备,今年还要推动失业保险省级统筹。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我们有能力、有办法把失业兜住。这两年一直在划拨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提高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今年提高到4%。民生是有保障的。今年特殊时期、困难时期,政府要首先带头过紧日子。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就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经营状况一定也会相应改善。谢谢。

南方都市报记者:

今天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而当前消费投资却在下降,请问如何才能有效的扩大内需?如何处理扩内需和改善民生的关系?谢谢。

黄守宏:

关于这个问题,前面已经涉及到一些,请孙国君先生简要的说一说。

孙国君:

我先补充一个前面就业的情况。我来之前对《报告》的电子版作了一个检索,发现《报告》的最高频词是“就业”,39处讲“就业”,这可能是历史上第一次。

关于刚才的问题,扩大内需是中国一直坚持的发展经济的举措,关于扩大内需的战略以前也提出过,2000年《报告》第2条整个部分就讲“坚持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这是在“九五”时期。到2011年,在“十二五”的时期,又提出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我们实际上是一直在坚持扩大内需,因为扩大内需是一个人口大国的特有优势,它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支撑。

现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我们今年提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从理解的角度来说,不是简单说因为需求不足就要扩大内需。黄守宏主任刚才在前面介绍的时候也说过这个问题。从我的理解角度,大概有这么几点。

一是扩大内需一定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能满足需求的升级,也能创造需求。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以后,很多居民对中高端产品的需求增加了,生产供给也要跟进,扩大内需也需要整个产业供给体系同步升级,使经济进入高水平的动态提升。

二是围绕民生扩内需。如果仅为扩内需而扩内需,就失去了意义。发展是为了改善民生,扩内需的终极目标也是改善民生,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体现,整个扩内需是围绕着民生来做文章的。

三是消费和投资的结合点上,整个投资要围绕着扩大消费,找到一些结合点来推动,包括“两新一重”等等。

四是扩大内需和扩大外需相互促进。大家很容易产生误解,认为有内需就不要外需了,实际上不是这样。我们现在进出口总额已经占到GDP的30%左右,内外需两个市场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中国扩大内需的市场是面向世界的大市场,扩大内需的最终目标不仅是给国内的企业带来福祉和机会,也能给各国企业带来机会,中国扩大内需走到今天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

我想了解一下在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背后的故事,特别是起草的过程中和以往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谢谢。

黄守宏:

年年岁岁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报告》同样如此。今年更是如此,每年这个过程都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尤其是今年。

我前面简单作了一点介绍,由于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今年《报告》起草历时时间长,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有的。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春节之前写的那一稿和今天《报告》这一稿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方面可以说是面目全非。从内容上大家可以看到,往年的《报告》到大会印发时大概是1.95万字左右,今年约1.04万字,大体上减了一半。过去是部署全年工作的,今年实际上是部署今后7个月的工作。形势又在不断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报告》修改量就大了,所以很多部分是重新起草的。

大家可以看看,从内容上,过去每一年回顾了当年的成绩之后,我们要再介绍一下做了哪些主要工作,今年没有了。再比如,往年我们会比较兼顾面,包括一些常规性的工作和一些需要持续不断推进的工作,今年没有那么多的篇幅和容量,相应少了些。今年大家可以看一看,回顾工作这一块很简要,讲了一些去年的标志性成绩,讲了今年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主要工作,很简略。回顾过去工作这部分,比如往年总篇幅1.95万字左右的话,大体上这部分会在4000字左右,今年的则少多了。在部署工作这块,近几年用去年的工作回顾、今年的总体思路、今年的重点工作三段式多一点,今年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拉条子的方式,其中一个目的也是为了节省篇幅、减少层次,同时更加突出下一步要干什么、做什么。所以《报告》如果说变化,从内容、形式、篇幅等都有很多变化。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很多方面的工作比如医疗卫生很多需要继续推进的工作,如这几年一直推进的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公立医院改革、医保基金监管等等,因为篇幅所限都舍掉了。今年重点把一些应对新形势的新举措新办法等写出来了,其他的相对没有写到,但是没有写到的同样重要,同样需要持续用力开展,而不是说这些东西不写就不做了。在今年的形势下,《报告》必须集中重点、集中焦点,这也是社会各方的期待,我们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很多方面也都提出过类似的要求。

对写《报告》这类的文章来讲,越短越难写,因为容量有限而方方面面的要求和需要表达的东西又很多。按照程序,《报告》经过人代会批准之后,会把目标任务进行具体的分解,同时一些没有写上的政策措施也会纳入其中。国务院现在已经在作部署。相信大家下一步会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具体政策里,找到很多《报告》里提出的方向性的东西或者提到的政策。

我还需要说明一下,《报告》里面提出的政策是基于对当前的形势,包括对国际疫情走势、国内疫情防控、经济发展的态势分析判断基础上做出来的。如果说形势一旦发生超出预期的变化,《报告》里也讲了,对相关的政策将予以完善。我们出台政策要瞻前顾后,既要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也要考虑到可持续性。打仗总是要有谋划的,我们现在应对危机的手段还有很多,子弹没有打光,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后手。

胡凯红:

最后一个提问机会给外国记者。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胡凯红邀请记者提问。中国网 郑亮 摄

路透社记者:

请问没有国家经济增长目标的话,地方政府怎么会定自己的增长目标或者财政支付目标?谢谢。

黄守宏:

大家对经济增长速度都很关注,孙国君先生刚才也作了解释。在正常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是一种综合性、基础性的指标,对指导工作有重要意义。因为很多方面的安排要基于速度作出。但今年的形势具有不确定性,会议之前方方面面对经济形势都高度关注,建议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的有,围绕设多少也有争论,也有基于目前的形势建议不设的。就像刚才这位记者提问的,如果不设,包括地方政府在内可能就没有参照和依据。主张不设的,同样有其道理。大家都知道,中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速度问题要客观看待,不能唯GDP。但经济增长很重要,在当前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那里,这肯定是不行的。因为经济增长连着就业、连着基本民生。

不设GDP增速具体量化指标,地方政府该怎么办,各个方面应该怎么办?该抓的工作照样抓,重点围绕加强“六稳”、“六保”工作来做。从地方政府来讲,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把精力用在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上。速度多少,GDP多少,不是方向,是最后的结果。不会因为没有速度目标就失去了方向。方向是明确的。要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当前着力做到“六保”。经过“两会”之后,大家通过认真讨论、深入思考,认识会更加统一,方向会更加明确,各方面的行动也会更加自觉,所以不会因为不设GDP的速度目标就没有方向感了。谢谢。

胡凯红:

吹风会到此结束,谢谢黄主任,谢谢孙国君先生。谢谢各位。

主办单位:广元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广元分公司 网站维护:广元市电子政务外网运营中心
蜀ICP备19034321号 网站标识码 :5108000024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60号
联系电话(及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39-3260185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无障碍 回到顶部